深夜的东京街头,霓虹灯依旧闪烁,却照不亮某些年轻人的眼睛。
25岁的佐藤站在便利店门口,机械地刷着手机屏幕。
屏幕上跳出一条消息:"轻松赚钱,日结工资。"他盯着这条消息看了很久,手指在"接受"按钮上徘徊。这个曾经在牛郎店工作的年轻人,此刻正站在人生的十字路口,而他甚至不知道自己为什么要犹豫。
佐藤的故事不是个例。在日本各地的少年管教所里,管教人员发现一个奇怪的现象:这些年轻人谈起自己的犯罪行为时,脸上常常带着困惑的表情。他们能详细描述作案过程,却说不清当时的心情。"没什么特别的感觉",这句话成了高频回答。一个参与过九次诈骗的年轻人甚至说:"如果当时让我去杀人,我可能也会去。"这种近乎冷酷的平静,比任何歇斯底里都更让人毛骨悚然。
这些年轻人身上有个共同点:情感表达障碍。他们像被按了静音键,既不会表达自己的情绪,也读不懂别人的感受。日本精神科医生斋藤环把这种现象称为"情感失语症"。在管教所的调查问卷中,近半数犯罪者坦言被捕后才第一次考虑受害者的感受。三分之一的人长期处于"情感认知模糊"状态,只会用"舒服"和"烦人"这两个词来形容心情。
犯罪组织早就盯上了这群"静音青年"。他们的招募手册简直可以改名叫"情感缺陷利用指南"。第一步是建立单向信任,专门找那些在社交平台发"好孤独"、"活着没意思"的年轻人。第二步是当他们的"知心大哥",说些"我懂你"、"这个世界确实很糟糕"之类的话。最后一步最绝——把犯罪行为包装成"证明自己的机会"。这套组合拳打下来,那些在现实世界里找不到存在感的年轻人,很容易就上了贼船。
日本社会对"沟通能力"的崇拜,无形中给这些年轻人判了死刑。东京大学的就业白皮书显示,83%的企业把"会说话"作为招聘第一标准。那些内向的孩子在学校就被贴上"不合群"的标签,进入社会后更是处处碰壁。有个14岁的少年黑客说得很直白:"只有把学校网络搞瘫痪的时候,老师才会正眼看我。"这话听着心酸,但仔细想想,现在的教育体系确实更看重"会不会说",而不是"会不会想"。
虚拟世界成了这些年轻人的避难所,却也成了犯罪的温床。在游戏里,杀人不过是个按钮的事;在社交平台上,极端言论能换来关注和点赞。长期泡在这样的环境里,有些年轻人已经分不清游戏和现实的区别。一个参与抢劫的19岁青年说:"当时的感觉就像在玩真人GTA,直到警察来了才反应过来这是真的。"这话听着荒唐,但暴露出的问题很现实——数字原住民一代的情感教育,严重跟不上科技发展的速度。
中国家长看到这里可能要冒冷汗了。虽然国情不同,但有些苗头已经若隐若现。某重点中学的心理老师透露,现在来做咨询的学生里,将近四成存在情感表达障碍。这些孩子有个共同特点:成绩不错,但提到"感受"就词穷。有个高二学生的话很有代表性:"我知道这道题怎么做,但不知道该怎么形容现在的心情。"这种"情感词穷"现象,正在成为新一代的心理隐患。
日本的经验给所有人提了个醒:当整个社会都在为"会说话"的人鼓掌时,那些"不会说"的人可能正在被推向危险的边缘。佐藤最后被判了五年有期徒刑。他在法庭上的最后陈述很简短:"我希望有人早点教我,该怎么说出自己的感受。"这句话,值得每个教育工作者和家长深思。毕竟在这个信息爆炸的时代,比教会孩子发朋友圈更重要的,可能是教会他们如何真实地表达自己的喜怒哀乐。
这篇文章想让大家都营造出积极向上又健康的网络环境,绝对不能有那种低俗的东西或者不好的信息。要是谁侵犯了别人的权益,就得赶紧联系我们,我们会尽快把事情处理好。
